台灣行動支付列表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適用或被曲解的參照資料,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無法被證實。 (2018年3月3日)請協助校核其中的錯誤以改善這篇條目。詳情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8年3月3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3月3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8年3月3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台灣行動支付列表"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8年3月3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添加相關行內標籤和刪除原創研究內容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臺灣行動貨幣儲值支付列表列出目前台灣各家行動支付產品,包含電子支付、電子票證[1]、第三方支付[2][3]。依法令規章的不同,主要的差異在於是否能支援轉帳及儲值功能。簡單來分,可轉帳的就是電子支付,而不可以轉帳、儲值的就是第三方支付,而電子票證是可儲值但不能轉帳[4]。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案,將原本「電子支付」、「電子票證」二元化管理的法制統合為一。
行動支付是一種將實體支付工具與行動載具結合的支付方式,又分為近端與遠端交易。近端交易就是使用幾乎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付費;遠端交易則是透過電子商務網路交易。而目前最如火如荼發展的,就是近端交易。只要利用NFC技術或者QR Code,存在手機裡的實體卡片資料,就能透過感應或刷條碼的方式被讀取、完成交易[5][6]。
行動支付業者依本業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金融端(包括信用卡業者與銀行業者)、支付端(包括支付業者、信託服務管理業者、電子票證業者)、商務端(包括零售業者、電商業者、遊戲業者)、使用者端(包括行動載具業者、網通軟體業者)與電信資服端(電信業者、資服業者),各業者紛紛推出自有的行動支付或第三方支付方案,彼此既競爭又合作,共同開創新的支付服務與商業模式[7]。
目次
1 行動支付法規
2 行動支付模式
3 NFC行動支付
3.1 eSE (embedded Secure Element,嵌入式安全元件)
3.2 UICC(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通用積體電路卡)
3.3 HCE(Host Card Emulation,主機卡類比)
4 掃碼支付
4.1 金融機構及關聯機構APP
4.1.1 台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
4.1.2 EMVCo國際通用掃碼支付
4.1.3 台新卡得利錢包/Richard Life/LETSPAY/台新Pay
4.1.4 玉山商業銀行掃碼支付
4.1.5 Lucky Pay
4.1.6 直接付
4.1.7 其他金融機構APP
4.2 電子支付機構APP
4.2.1 專營業者
4.2.2 兼營業者(電子票證)
4.3 第三方、後支付平台業者App
4.3.1 第三方支付
4.3.2 後支付
4.4 商店App
4.5 其他類型App
4.5.1 停車服務App
4.5.2 醫療費用支付服務App
4.5.3 理財App
5 其他行動支付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