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3次痛哭 眼泪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
看过《水浒》的朋友,大凡都知道宋江的三次引人注目的痛哭。他或是“大哭一场”,或是“如丧考妣,哭得发昏”,或是“哭得昏迷,半晌方才苏醒”,竟至于“把自己的头往墙上撞”,真可谓哭得天昏地暗,悲伤至极了。人们不禁要问:宋江为什么如此痛哭?
宋江第一哭是得知父亲的死讯。他和清风山起义军上梁山的途中,宋江和燕顺先行至一家酒店,碰到石勇,得知父亲死讯,于是,宋江就立刻“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边哭边自骂道: “我是个不孝子啊,做了不地道的事······”还“把头去壁上磕撞”, “哭得昏迷,半晌方才苏醒。接着就定要回去尽孝。他不听燕顺、石勇劝告,不等后面起义军到来,便着忙的赶了回去。
宋江哭得如此悲伤,如此着急往回赶,是真的只想为其父奔丧吗?不是。宋江不是边哭边自骂做了不地道的事吗,那么他做了哪些不地道的事呢?清风山上宋江救了反动官吏刘高的妻子,结果下山看灯时被刘高捉住,押往青州。清风山起义军劫了囚车,打了官军,这对他来说,不地道的事。现在又要上梁山同那强盗晁盖一起去大造皇帝的反,那更是不地道的事,他是万万不敢这样做的,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逃脱,现在闻到父亲死讯,却是个良机,万不可失,还是赶快溜之大吉。这一哭宋江就是以“哭”来掩盖他对梁山起义军的仇视。
展开全文
第二次哭是起义军的奠基人晁盖中箭身亡,宋江也假惺惺地大哭一场。 “他如丧考妣,哭得发昏”。宋江这个皇权至上的衷心奴才,为什么会为晁盖的死而“哭得发昏”呢?这似乎是件怪事。但是,只有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也并不奇怪。晁盖领导农民起义军智取生辰纲,烧田庄、杀官军,开创了梁山起义的大好局面。和晁盖同床异梦的宋江自然对其恨之入骨。但是他表面不露声色,暗里却施阴谋,耍手段,架空排斥晁盖,伺机夺权。晁盖之死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但心机颇深的宋江却采用了两面三刀的卑劣手法,假惺惺地掉了几滴眼泪,以此骗取人们的信任,似乎他是忠于晁盖,坚持晁盖的正确路线的。但宋江以自己的行动,揭穿了他自己伪善的面目。晁盖尸骨未寒,他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用替天行道取代农民起义的革命口号,全面修正晁盖的正确路线。最后,宋江终于诱使农民起义军走上了受招安的道路。宋江就是以“哭”来骗取信任,篡夺领导权,带领梁山走向灭亡。
第三次哭是“陈桥驿滴泪斩小卒”,这又是宋江扮演的一场猫哭老鼠的丑剧。宋江受招安不久,一个梁山起义军的军校,出于义愤,怒杀了辱骂起义军的朝廷官员。宋江闻讯,面如土色,决定将军校斩首。就在宋江要杀军校之前,他又哭了起来,说什么:“我自上梁山泊以来,大小兄弟不曾坏了一个,今日一身入官,事不由我,当守法律”。在鳄鱼的眼泪背后,包藏着凶狠的杀机。宋江杀了敢于造反的军校,说明他是皇权的忠实代理人,是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但他又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他就是以“哭”来掩盖他效忠封建统治阶级,屠杀农民军的丑恶面目。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宋江的三次痛哭,窝藏着险恶的用心。他本想以 “哭”来掩饰他的丑恶行为,但适得其反,恰好暴露了他虚伪的真面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