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 (明鄭)
陳永華墓
「夢蝶園記」碑
陳永華將軍墓
編輯
陳永華夫婦原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今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後)。鄭氏政權滅亡後,清帝國把兩人的遺骸遷葬於福建泉州府同安後溪鎮下店鄉(今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後溪村)。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直到日治時期的1929年(昭和四年)被一位日本人發現,墓碑上刻:「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13],由此墓碑保存下來,並重立於原墓地;民國42年列為二級古蹟,民國60年重修為衣冠塚,民國74年11月因其僅是衣冠塚而解除古蹟身分,民國98年5月臺南縣政府公告其為歷史建築[14]。
陳永華將軍古墓,創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陳永華復甫,福建同安縣人,明諸生,深通孫吳兵法,復窮孔孟之書,父鼎以孝廉官同安教諭,明末死節,延平郡王鄭成功賞識陳氏才華,聘為參軍,使輔世子鄭經,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積勞病逝,子經嗣位,授咨議參軍,草擬規章,規劃制度,百政俱舉,嗣擢總制,留守東寧,時經率軍轉戰漳詔,永華在後訓兵撫民,愛惜士類,儒術佐政,地方又安,稱世子文臣第一,永曆三十四年七月陳永華卒,與夫人洪氏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即今果毅後)。民國十八年,於原野荒草榛間,發現墓碑,乃移置原墓地,重建保存之,墓碑文為「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謚文正陳公暨夫人淑貞洪氏墓」。民國四十二年,省政府指定為台灣省史跡。民國六十年本府撥款由陳氏宗親會重修民國六十五年五月由本府收管理。 — 台南縣政府製,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陳永華將軍古墓沿革
永華宮
編輯
現在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的台南永華宮[15],原本為祭祀廣澤尊王的廟宇。另有民間神祇哪吒三太子木像,今安座於台南慈聖宮[16],與另一觀音大士木像皆為陳永華於永曆十八年從泉州南安所迎來。清治時期廣澤尊王廟信徒打算重建廟宇,於1750年重整完成後,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並且配祀陳永華的神像[17]。
夢蝶園記碑
編輯
夢蝶園是陳永華好友李茂春退隱後所住的園子,該園為陳永華所題名,此外陳永華還為此園作〈夢蝶園記〉,刻成碑文後送給李茂春[18]。該碑今存於臺南法華寺。
永華路
編輯
臺灣臺南市有一寬闊筆直的永華路,為紀念陳永華而命名。現時臺南市政府及臺南市議會的辦公大樓,均位於永華路,故此市政府大樓亦稱為永華市政大樓,而市議會位於原臺南市區的議事廳稱為永華議事廳。
永華里
編輯
位於臺南最西北端的北門區有個永華里,現在是非常著名的觀夕景點「井仔腳瓦盤鹽田」,其為陳永華創建的「井仔腳瓦盤鹽田」。1665年陳永華改採「曬沙淋滷法」,在台南瀨口修築沙埕與坵盤,以沙漏(石屚)取得滷水後,送往舖有陶片的坵盤曝曬結晶成鹽,當時稱為「坵盤」的結晶池就是後人所稱的瓦盤鹽田。當時經營台灣的政策,舉凡規章制度、訓兵、撫民、墾殖、建孔廟、引進改良曬鹽技術等,大多是陳永華策畫主導,也蓬勃發展了台灣的民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