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的历史
上海市, 外滩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当时的远东总部
1877年12月24日:英国电报工程师毕晓普(James Draper Bishop)选择浦江饭店(Astor House,原名礼查饭店)与虹口消防站,利用两地之间的电报线进行了电话通话测试,效果非常理想。
1878年1月:中国轮船招商局(C.M.S.N)连接金利源码头和汉口路仓库之间(大约3英里)的第一条商用单线双向磁石式对讲电话开通,成为远东第一条投入商业应用的电话线路。
1881年11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Great Northen Telegraph Co. Ltd.)在外滩7号设电话交换所,经营电话业务,这是上海第一个经营性的电话交换所。截止次年2月21日,开通上海租界用户25家,每户话机年租费150元,并装有一部公用电话。
1882年4月:英商上海电话互助协会(Mutual Telephone Exchange Association of Shanghai)在九江路2号设立电话交换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展开竞争,每部电话年租费100元,拥有用户30多家。
1883年:英商中国东洋德律风公司(China and Japan Telephone Co.)接盘丹麦大北和电话互助会所办的电话交换所,经营电话业务。公司先设在外滩7号,后迁四川路14号。次年初夏,该公司第一个电话交换所在九江路2号开张,完成并网统一,采用两套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单线复式磁石交换机(单线,即大地回路)。1900年4月1日宣告停业,设备全部拆除,时有磁石式电话交换所一个,员工10人,用户360户,设备采用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复式磁石交换机,全部采用大地回路。
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奏,电报公司拟添设德律风,杜外人觊觎之谋,保电局已就之利。允之。自是京师、天津、上海、奉天、福州、广州、江宁、汉口、长沙、太原皆设之。
1900年8月1日: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Shanghai Mutual Telephone Co.)正式对外营业,编印发行了中国电信史上第一张《用户号码表》,刊登户名和号码93个。
1906年4月27日:礼部尚书戴鸿慈和闽浙总督端方率中国代表团参观瑞典LM爱立信公司总部。同年11月6日,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谕令设立邮传部,管理全国轮船、铁路、邮递和电信四政。1907年10月至11月,由邮传部拨款3万银元筹建的上海电话局,在南市东门外新码头里街建成开业。
1908年夏: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唐文治校长设立电机专科,定为三年毕业,请美国人谢尔屯(S. R. Sheldon)为科长,开中国学校电机学教育之先河。
1910年5月15日: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新的中央交换局房(江西路24-A号基地)正式开通,安装了C. B. Multiple Switchboard复接共电式交换机,系统容量可达1万线,安装了51个座席,成为远东地区最先进的电话系统。这标志着上海电话技术进入“共电式”混合组网阶段。
1911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在电机专科第三年第二学期课程中设置了“电话学”。1921年7月交通大学完成改组工作,分为北京、上海、唐山三校,其中,沪校设立电机、机械二科,电机科四年级专业设置为电力工程、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电话。
1924年3月29日: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东区局安装的1000线“爱立信制”(LME 500-point system)自动电话交换机投入使用,这标志着上海电话技术进入“自动式”混合组网阶段。
1926年2月1日,上海电话局和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签订《通话合同》后,上海地区华界和租界电话开始互通。同年5月10日,上海电话局在总局内设长途台,开通吴淞、苏州、无锡三地长途电话电路。1928年3月9日上海电话局为便于把沪宁长途电话接通租界,把原设在南市电话局的长途台移至闸北分局。
1927年11月: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江西路中央电话交换所第一批美商西方电气公司生产的7A1型24V旋转制自动交换机5000门开通。这标志着上海电话技术进入“旋转式”(Rotary)混合组网阶段。1929年中央电话交换所完成扩容工程,总容量达到1万门。
1930年8月5日:英商华洋德律风与美商上海电话公司(Shanghai Telephone Co.,由ITT公司组建)签署资产转让协议,并分别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签订为期40年的电话专营合约,开始正式经营租界内电话,公司设在江西中路232号,首任总经理鲍德(C. W. Po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