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中的“舫类建筑”
区分舫式建筑与以室喻舱两者手法上的差异,是刘敦桢先生关注点的延续,也有助于深化、丰富园林空间的理解 :不同手法意味着不同的意境塑造。以二者兼有的苏州怡园和退思园为例 :根据俞樾《怡园记》 [13] 可知,怡园游览开端为临水画舫斋,尽端则为石舫船厅,从形态写实渐进到空间写意,以 旱地船厅内的联想作为尾音,仿若饮茶之回甘,可谓意蕴悠长 ( 图1) ;
图1 怡园书画舫
图1 怡园石舫
而退思园,先见到立于庭院之侧的旱船,朝向东侧主景园池,借用船与水的关系,成为主景区的引导伏线,有引人入胜之暗示,与园池中点睛的闹红一舸,合成意在笔先之趣 ( 图2)。共处一园而有两处舫类建筑,通过手法与层次上的差异,恰如中国画的墨色,浅淡不一,真假相依,而得体合宜,可称妙境矣。
图2 退思园旱船
图2 退思园闹红一舸
2 定向及向往
计成《园冶》主张 :“( 屋宇) 方向随宜,鸠工合见”,并建议朝向优先考虑取景,而园林建筑单体多形体对称,所以园林建筑的朝向就显得较随意 ;但舟船一类,头尾分艏艉,航行有进退,却有明确前后。是故,写仿舟船的舫类建筑,往往通过形体、匾额等,体现一定的朝向,其中以舫式建筑的前低后高形体最直接,如在清乾隆年间的工程清单中,圆明园活画舫就表计为前抱厦、内舱房、后舵楼3 部分 [11],前面背后清晰明确。那么,舫类建筑的朝向如何确定。陆游在《烟艇记》(1161年)中,表达了对松陵、严濑、石门、沃洲等地的向往,而陆氏在营造烟艇船厅时,对具体名胜的热情,会否影 响了船厅的定向?可惜陆氏烟艇已湮灭杳然。而下面两组实物的讨论,或许表明舫类建筑朝向的确定,不仅是方向选择,还可能是情怀与向往的表达。
2.1 苏州画舫多东向
自1960 年代即参与苏州园林研究5) 及管理的詹永伟老师 [14],在《驾向东方的怡园画舫斋》一文 [15] 中,较早地注意到苏州的舫式建筑以东向为主,并推测这是放舟江湖的隐逸心态下,因向往东方仙境而刻意所为。信然东向,除了舫式建筑跌落形体西高东低之外,苏州的船厅 ( 以室喻舱 ) 也多见东向者,比如退思园的旱船、怡园的石舫船厅、耦园的藤花舫,厅内陈设与匾额皆呈坐西朝东态势 [16] ;相应地,以航意入额的留园恰航 (图3)、拥翠山庄月驾轩,匾额也见朝东而置6)[16] 。
3 留园恰航外观 ( 自东望西)
目前来看,苏州舫类建筑多东向的文化渊源,或可追溯到元代顾瑛 (1310-1369) 昆山玉山草堂的书画舫 (1346年前)。书画舫相关文献中,比如杨维桢所作记文,见录与顾氏对话的“远眺三神山之出没乎海涛”句 [17] ,以及陆麟于舫内所作“布帆东飞如鸟急”句(1358 年作 ),都表明了书画舫与东海神山、东向的关联。明代张宁 (1426-1496) 在海盐一笑山营造“雪夜归舟”舫,有记“(山)北有舍,南向,深仅及寻,而横广以倍,其上环竹为覆篷……恍若一舟”,考虑海盐东临杭州湾的地理位置,这极可能是“自念平生薄游江海”情怀驱动下的东向之舫 [18]。元代昆山书画舫的文字抒怀,以及明代同属江南园林的海盐东向舫之旁证,很可能是詹老师对实物的敏锐观察,得于成立的历史脉息。嗣后,如《玉山名胜集》等文集所表达的文化意趣,随着明代相关抄本、刊本 ( 万历 ),以及清代编辑文本而流传,加上“玉山佳处”作为明初江南文化精英的深刻记忆,成为园林观念与实践的重要来源 [19]。如此一来,虽在 1367年的战火中亡佚,顾氏书画舫所蕴涵的东海仙山等向往,却可能沉淀下来,影响了后世苏州舫类建筑的朝向。
2.2 康乾皇家舫类建筑的多向
至少在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 成图刊刻之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就已完工,其中“云帆月舫”位居如意洲东侧,图示为一座长边南北向的建筑,屋顶为三段组合。康熙在“临水仿舟形为阁广一室袤数倍之……上有楼可登眺亦如舵楼也”的序言后,吟咏到“接灵鳌蓬莱别殿挂云霄……后乐先忧薰絃意蕴羲爻”,既有灵鳌驮蓬莱的怀想,也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思。此舫为清代皇家园林中舫类建筑之开端,并因康熙诏令制图(1712、1713年) 而有图像传世 [20],其图像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舫式建筑 ( 甚至是舫类建筑 ) 的图像资料 [21]。此后与此相关,有康熙子允礼作“云帆月舫”诗,有“登临何处好,凉月舵楼前”句;以及乾隆模仿云帆月舫所营造的香山静宜园的绿云舫 (1745年,图4)。
图4 静宜园绿云舫
图4 写仿避暑山庄云帆月舫
乾隆御制诗“绿云舫”序言 [22] 云 :( 香山静宜园 ) 绿云舫,园中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庄内云帆月舫,为斋室而以舫名之。盖自欧阳氏画舫而后,人多慕效之者。夫舟之用,以水居无异陆处为利,而陆处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为适然。则山居水宿,无事强生分别,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张若澄 (1745年进士) 的《静宜园二十八景图》中,有榜题“绿云舫”的建筑,为两侧单层卷棚歇山、垂直紧贴居中双层单檐卷棚歇山的“倒‘凹’字”布局,双层主体南北朝向。从形态上看,绿云舫没有太多舟船的影响,也没有云帆月舫的南北分段式处理,但从“先忧后乐”到“载舟覆舟”,祖孙间政治忧思确有承继。
到了1756年的清漪园石舫7)(今颐和园清晏舫前身 ),乾隆“石舫”诗 :“雪棹烟篷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磐石因思奠永安”中可辨 [23-24],其“载舟覆舟”之喻犹存心间,形体也仍为长边南北朝向 ( 船首朝北 ),材料所选磐石,表达江山永固之希冀。约略同时,乾隆宠臣和珅在淑春园 (今北大未名湖址) 留下的石质船形台基 (约1784年前后),也是长边南北朝向 ( 船首朝南 ),大抵是揣摩了类似理念。
与上述政治性表达相互交织的,是乾隆时期舫类建筑在形态、应用以及情怀承载方面的丰富性。乾隆大约营造了11座相关建筑或景点,圆明三园中就有8座。其中,借助考古发掘,以及样式雷图档中图示船头收分、将军柱位置等,可明确别有洞天活画舫(1762年建,1795年拆修)、濂溪乐处宝莲舫 (1784年) 的船形基座,都是驾向西边。如果说考虑御制“别有洞天”诗序 [25] 所云“苑墙东出水关曰秀清村……自有尘外致”的环境,将活画舫后舵楼置东侧以眺墙外之景,可算是景观上的考量,那么宝莲舫朝西呢?
宝莲舫所在的濂溪乐处,是一处以莲花为主题的景观群,御制“濂溪乐处”诗 (1744年作) 序就说“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诗中“时披濂溪书,乐处惟自醒。君子斯我师,何须求玉井”句,所云濂溪周敦颐以及花君子、太华峰顶玉井巨莲,以及40年后的“宝莲舫”题额,都以莲花为主题 ;然而,船头却朝向太华西岳所在的西方,与诗中“何须”似难自圆,这是延续活画舫的朝向?抑或是乾隆的戏谑或疏忽?
其实,早在乾隆营造及解释绿云舫,他的首座舫类建筑时,就忽视了不任舟楫的环境,消解了水居、陆处的分别,而是提炼“载舟覆舟”主题;而“为斋室而以舫名之”,表明了以舫为名的建筑,在形态上与舟船写仿的脱离,“舫”也就可以是一种没有形态约束的场所或氛围了。而氛围的主题同样自由,既可以是吟咏石帆室 (1760年书额) 时的“会心处即蓬莱岛”,也可以是长春园芥舟诗 (1766年成诗) 中的《庄子》“坳堂芥舟”,安然共存于乾隆对舫的众多释读中。
需要说明的是,乾隆并不是最早阐述此类建筑可以“形神自由离散”的,只是作为君王的他,有能力通过具体营建,将舫类建筑在形态及朝向上的多姿多态,直观而自由地加于呈现。
3 如何与为何
能主之人明确了向往与朝向等事项后,就进入了舫类建筑的“造作”了。将前文所提及的案例略作整理,可以注意到:从环境、建筑、装折、小品配置等层面,舫类建筑在具有地域差异性,以及观景为先、游憩功能等园林建筑共性外,往往另有些较为特殊的手法,列表见表2。
以舫式建筑圭臬的苏州拙政园香洲 (1871年建 ) 为例,表格中深色部分基本涵盖其特色,同理,其他舫类建筑的特征也可通过相关项的组合而得于概括。舫类建筑如何模仿舟船的手法,背后蕴含的是为何要模仿舟船的深层问题,前人从南方水环境、园林舟游传统、船文化影响、江南风尚影响等方面的解读,在此不赘。而就本文密切相关者,除文中涉及者,仍提请关注如下3个历史节点。
1) 唐代华清池莲花汤内,“为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致于其中,至于楫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此见录于宋人宋敏求《长安志》的营建,船模与海上仙山共置一池。
2) 宋崇宁年间,米芾 (1051-1107) 将满载书画收藏的船,揭牌“米家书画船”,堪称雅事。单是宋代,就有黄庭坚、周密、楼钥、文天祥等文人以诗文言说此事,可谓盛事 ;后来,元代顾瑛的书画舫,清代乾隆多首有关舫的御制诗中,“欧阳氏斋”及“米家船”的用典,以及后世舫类建筑多见与书画相关的使用,传承明晰。可以说,米芾的书画舫,是米氏“拜石”之外,对园林文化所贡献的另一重要题材。
3) 明崇祯年间所完成的《园冶》中,虽未列舫为屋宇独一类,但后文“借景”篇“棹兴若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中,仍有舟游之兴。可以想见,舫类建筑的发展,正得益于类似历史节点中,典故的沉淀、主题的多元、记忆的延续,并贯穿着建筑与舟船、航行之间,形成多层面的交织。
4 结语
古代园林建筑的研究要从“有什么”推进到“为什么”的意匠层面,300多年前船山先生 (1619-1692) 提出的“道器无异体”论述 [26],自然是拓展相关建筑释读路径的启发。而在实物以及相关文献的支撑下,古代园林中的舫类建筑,较为直观地呈现了载道之器的诸多特征,尤其是在形态朝向与文化情怀之间的对应,甚至说得上绝无仅有。
图片来源
图1:上图 http://www.csland.com.cn/csland/
zhuyou1.asp?newsid=412&page=0;下图 刘燕琪摄
图3:作者自摄
图4:上图 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
China/E/e12/cangping/qing-gong/16.htm;下图参考文献 [20]
作者:谢鸿权,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来源:建筑学报 . 2016 (0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2014*37#1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