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出东方 | 席文化的发展史:从远古席地到现代消暑
席作为中国传统生活器具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经历了从简陋的铺地工具到兼具实用与艺术的消暑用品的漫长演变,并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礼仪制度乃至语言词汇的生成。从“席地而坐”到“席居”,从“席居”到“席卷八荒”,到“主席”“出席”“列席”吃席“散席”……无不说明席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影响至今。纵观席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
远古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实用开端
席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编织物残片,推测为铺垫或覆盖用的席子,材质以芦苇为主。而在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席纹编织物(疑为帆席)时间更久远,可追溯至8000年前。同时,仰韶文化(公元前4750-4200年)的遗址中也出土了竹、草类席的遗物,表明当时先民已利用自然材料编织席子,虽工艺粗糙,但兼具防潮、保暖及隔凉的功能。这一时期的席更多是生存需求的产物,受限于生产力水平,尚未形成精细的工艺与文化内涵。
礼制与分化:商周至秦汉的礼仪符号
进入奴隶社会后,席逐渐被赋予礼制意义。商周时期,“席”的使用被严格等级化,天子、诸侯与平民铺席的数量与材质均有差异。“五席制”便来源于此,古代行大礼时铺设的五种不同的席子。即莞席、繅席、次席、蒲席、熊席。也诞生了“筵席”的概念:“筵”以蒲草或苇子编织,面积较大,铺于下层;“席”则更精细,铺于上层,二者合称“筵席”,后衍生出宴饮的含义。甲骨文中的“席”字为长方形象形字,印证了其在早期文字中的文化地位。至秦汉,牛皮席开始作为贡品出现,四川地区的牛皮席因“凉而不冰、经久耐用”成为皇室专属。
展开全文
工艺成熟:唐宋至明清的技艺升华
唐宋时期,席的编织工艺达到高峰,竹、藤、草等材质的席不仅成为日常用品,更演变为艺术品。唐代的席常以竹编为主,纹样精美,所以古代凉席称为“凉簟”,即“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席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保暖。宋代则发展出藤编席,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明清时期,各地特色席兴起,成为地方特产,并开始寻求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今延续下来的安徽舒席,湖南益阳水竹席、临武龙须草席,重庆开州水竹席,贵州荔波凉席,浙江古林草席,江苏仪征朴席,广东高要草席、南海印尼藤席,山东泊里红席、四川牛皮席......这些席种有着短则一两百年长则一两千年甚至更悠久的历史。
功能转型:近现代的消暑工具与产业革新
随着高架家具(如床、椅)的普及,席从“铺地用具”逐渐转向“卧具”,成为夏季降温的专用品,成为“凉席”。20世纪80-90年代,凉席因价格低廉、天然清凉属性盛行,竹席、草席、麻将席等种类多样,一度与风扇成为夏天的标配。进入21世纪,凉席行业面临空调普及的冲击,促使产品向功能化、时尚化转型。例如御藤席、冰丝席、乳胶席、凉感席、PE藤编席、硅胶席等新型材料产品涌现,同时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编织,大大提升了效率,为夏日清凉贡献了百席盛宴的场景。
文化烙印:语言与民俗的深远影响
凉席不仅是一种生活器具,更深刻融入了语言与民俗。古代“席地而坐”的习俗催生了“出席”“列席”等词汇;而“主席”一词最初指“席上主位”,后演变为权力象征。在民俗中,凉席的使用与季节、健康观念结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个省份都有自己当地材料制作的凉席。此外,席文化在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亦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石器时代的草席到竹席、藤席,再到今日的功能型软凉席,材质、工艺与用途的演变,映射了社会生产力、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变迁。未来,凉席或将继续在环保材料、智能温控等领域探索,但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历史厚度,将始终是中国传统生活智慧的生动见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