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是什么东西?那神仙死后呢?
它们昼伏夜出,无人知晓。
通常出没在荒烟蔓草的破旧寺庙,或杳无人烟的荒郊野外。
它们或因怨念不愿转生,开始为祸人间;或者如同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天真烂漫,情深义重,最终在正义之士燕赤霞的帮助下,与人间男子求得一个圆满结局。
那些作为“炮灰”被大侠道长,利用符咒、桃木剑等驱妖避邪之物,打得他们魂飞魄散的鬼怪。
书中未能尽数,但这些鬼怪并未消灭,他们消散后,成为了“聻”。
“聻”(音读jian,四声,或ni,三声)是鬼死亡后形成的一种非物质。
这种东西观之无形,触之无觉,世间万物都感知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它却是鬼怪中最凶残的存在,如果说人死了以后变成鬼,还是有神志尚存,那么聻这种东西只能说行事完全是凭借本能。
它们不能进入六道轮回,连阎王也管不了它们。
它游荡于盎然天地间,饿了就会吃掉比自己级别低的“鬼”。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它类似于如今神怪类小说里的“鬼王。”
只不过这个鬼王只会吃掉同类,却没什么多余的脑子做坏事了。
如果对道教方面关注的小伙伴可以发现,这个“聻”字,会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的符咒之上,这也许是人们出于一种“大妖治小妖”的心理,而造就的符咒。聻死为希,希死为夷
《道德经》中有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所以在《幽冥录》中,自然而然就将“聻”死后,与希夷联系在一起,并提到“聻后有希夷,为道法仙宗之本”。
希就像是空气,无从触摸无从察觉,但是无处不在。
这样看来颇有些道家“大象无形”的空茫了。
这无疑是认为神仙本源自鬼怪所化,这其实与道教中的“修真”理论相冲突。要知道,神仙多是由凡人积累功德,历经千难万劫从而羽化登仙。
而且这些神仙在飞升之时,多会留下肉体凡胎在人间供人瞻仰,这与“希夷”所展现的“空空如也”是相悖离的。
上至《山海经》,再联想到西游记中漫天神佛,如果人与鬼都会死亡,神仙死后,又成了什么?
如果想要理解神仙如何死去,就要先探究,他们是如何“成神”以及会不会死。
都知道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而玉皇大帝每渡一次劫就要将近十三万年,最终成为传统神话故事中神仙的“大佬”,他一共渡了1750劫。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人类还没有完成进化,玉帝就在渡劫了。
所以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转悠一圈,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也想要长生不老。
于是他溜进蟠桃园,偷了王母的蟠桃;但菩提老祖告诉他,每五百年他都会面临一次“雷劫”。
得到老祖的点拨后,孙悟空也有着和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一样的烦恼。
于是他跑到地府,一支朱笔将自己的名字,在生死簿上划了去。
由此观之,神仙也畏惧生老病死。上神寂灭,身归混沌
那么修得这个仙又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有此一问。
实在是这些神话故事随着历史的发展,从一开始那种“超然于化物之外”的缥缈,逐渐成为人们直抒胸臆的工具。
就像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玩笑话:“皇帝是不是用金子做的锄头,耕地呢?”
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神仙的想象,其实就是这样片面的眼光。
而在上古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辟地“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化为四极五岳”,足以见得那个时候的神仙,死后就是尘归尘,土归土,以身体滋养万物。
之后更有山海经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系列牺牲自己拯救苍生的神仙,这也反映了神话故事一开始,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伏羲、八卦、六爻、周易这种沿袭至今的推演命理之学说。
无一不脱胎于此,而这些理论的出现,其实是先民对于万物发展的推演以及思考。
人,源起自万物,最终湮灭于皇天厚土。
而所谓的“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也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之下的逻辑闭环。
探寻一圈,我们以现代物理的角度,来尝试去探寻。
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些故事是不是意味着人超脱了三维的束缚,进入到人类从未探知明确的第四个或者第N个维度呢?
其实鬼神之说,无非是人心底里那点慰藉。
死亡永远不是生的对立面,就像《寻梦环游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
只有世间的每个角落都无人记得、无人在意你的时候,那才真正意味着一个人的消亡。
作为许多文化和宗教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对于鬼神的敬畏,代表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解释和崇拜。
从一种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心理等角度来看待这类传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对人类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我们都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信仰,保持开放的思想和态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